6月5日面粉厂开启新一轮涨价,外行疯狂入市收粮;山东玉米转涨
6月5日,面粉企业又开始新一轮上调收购价格。目前仍处新麦收割上市期,市场总的状态就是牛皮市震荡,涨不起来,落不下去,利润越来越小!
借用群里一位朋友的话来说:今年面粉厂要把贸易商玩疯了,车多落,车少涨,起起落落把不着脉。有的贸易商都不跟玩了!
从市场监测来看,最近中储粮各地直属库陆续开库,而且挂牌采购也在增多,价格基本都在1.5以上;此外中粮象屿等重量级企业陆续入市,新麦价格节后可能回稳向上 。
粮食收购门槛低,今年很多不搞粮食的也积极入市收购小麦(21年产小麦后期创历史最高),比如收废铁废纸的、卖猪肉的、开洗澡塘的、开砖厂的都收小麦了,价格还抢的高。有的粮点直接和粉厂、粮库同样价格收粮。疯狂入市之下必有风险,这个市场上从来都是少数人挣钱,多数人掉坑!
6月4日,发布的小麦机收进度显示,全国已收获小麦1.21亿亩,连续两天日机收面积超过2000万亩。夏粮主产区小麦收获进度加快,目前已过四成。
其他地区粮库收购价格:
中储粮泰安直属库:收购2022年轮换小麦,统一价格:一等1.51元/斤,二等1.5元/斤,三等1.49元/斤,过筛回杂,12.5%起扣。
河北柏粮:2022年6月6日开始收购小麦,价格1.57元斤,容重785克以上,水份最高不超13%,平均不超12.5%,雨前麦。
汝南1513各库区:收购2022年产小麦,西农979:价格1.56元/斤(老库区;自有资金收购)。伟隆169:价格1.59元/斤(老库区;自有资金收购)。西农979:价格1.56元/斤(新库区;调控粮收购 )。
汝南确山库区:收购2022年产小麦价:西农979:价格1.56元/斤(李新店库区;自有资金收购)。扬麦15:价格1.57元/斤(李新店库区;调控粮收购)。种子商品粮578:价格1.59元/斤(国库南院;自有资金收购)中麦578:价格1.59元/斤(国库南院;调控粮收购 )。
6月5日新麦收购价格参考:
五得利:
东明五得利:上调1分 ,1.565元/斤。
商丘五得利:涨1分 ,普麦1.56元/斤。
遂平五得利:涨1.6分 ,普麦1.55元/斤。
新乡五得利:涨1分 ,白麦1.57元/斤,红麦1.56元/斤。
渭南五得利:涨1分 ,普麦1.575元/斤。
咸阳五得利:涨1.5分 ,普麦1.58元/斤。
临沂五得利:新普麦价格下调1分 ,1.55元/斤。
山东省:
单县飞翔:6月5日,涨1分 ,小麦基础价格1.58元/斤。
临沂青援食品:跌1分 ,面筋29.5内1.585元/斤,面筋32内1.56元/斤,面筋32以上1.55元/斤。
德州益海:落1分 ,普麦1.59元/斤。
菏泽天邦粮油:涨2分 ,收购价格1.6元/斤。
发达面粉(聊城):普麦基准价格A、B类调整为1.58元/斤,容重调整为:780以上一律执行基准价,770以上不足780的扣减5厘,750以上不足770的再减5厘。
发达面粉集团二厂区(东区):普麦基准价格A、B类调整为1.58元/斤,红麦价格为1.54元/斤,容重调整为:780以上一律执行基准价,770以上不足780的扣减5厘,750以上不足770的再减5厘。
枣庄市银牛面业:普麦基准价格1.575元/斤,容重调整为:780以上执行基准价,770以上不足780的扣减5厘/斤,750以上不足770的扣减1分/斤。
河南省:
新乡志情面业:涨1分 ,净粮1.59元/斤,毛粮1.565元/斤。
许昌实佳长葛石象镇斧头库区:6月5日,22年普通小麦收购价格执行1.55元/斤。
江苏省:
华升面粉:22年小麦收购价格上调2分 ,执行单价1.57元/斤。
6月5日主产区玉米价格:
6月5日,山东价格止跌转涨,晨间到货580车,较昨日减少125车。河南价格上涨,其它地区暂时稳定。
山东玉米到车辆

制图:中华粮网
锦州港:价格暂稳,观望情绪浓厚,14.5水720容重2820元/吨。
山东省:
七星柠檬科技:玉米车辆收购价格1.479元/斤,涨5厘 。
恒仁工贸邵疃库:收购价格1.445元/市斤,涨5厘 。
昌乐盛泰药业:统一收购价格1.434元/斤,涨5厘 ,容重650以上,水分不限,检验标准不变。
寿光巨能金玉米:自2022年6月5日08:30起玉米收购价格上调3厘 ,执行1.422元/斤。
天力药业:水份≤32%收购价格1.422元/斤,上调5厘 。
香驰健源生物:收购价格1.42元/斤,落5厘 。
容海谷物科技:水分28%以内收购价格每市斤1.47元/斤,水分28.1%以上拒收,其它标准不变。
日照金禾:自然干烘干玉米统一收购价1.465元/斤,水分15%起扣超18%拒收。
沂水大地:收购价格1.44元/斤 ,容重650以上,霉变4%起扣,水分要求30%以内。
河南省:
孟州汉永酒精:收购价格1.47元/斤,涨5厘 。
孟州华兴酒精:收购价格1.47元/斤,涨5厘 。
科技助力单产提升 中国农科院召开小麦单产提升春季管理田间会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3月6日,在田间地头,一场关于提升单产的研讨会正在进行。
河南新乡小冀镇东石碑村,种粮大户姬承利流转的麦田中,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以及河南省各级农技推广和种子管理部门的专家汇聚田间,召开小麦单产提升春季管理现场观摩会,探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助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途径。

来自中国农科院及多个科研单位的专家,走进田间,召开小麦单产提升春管田间会。受访者供图
藏在田里的高科技,改变农业的模样
绿色中夹杂的黄叶,还带着越冬的痕迹,一场春雨后,返青的麦田中,葱绿开始占了上风。
姬承利流转的农田横跨多个村庄,在东石碑村大约有500亩,返青的麦田中,留出的麦苗行间空地笔直整齐,这是利用北斗导航的播种机播种的效果,不仅为后来的机械作业提供了基础,也提高了播种效率。姬承利介绍,去年冬天10月26日播种时,每亩地播种量为25斤,这基本上是亩播量的最低水平,但依然可以保证产量。
惊蛰之后,姬承利开始准备春天的第一次田间喷药,主要防治小麦茎腐病等土传疾病和虫害,小麦还不高,他准备用自走式打药机大剂量喷雾,这种打药机携水量高,喷洒强劲,可以喷施到小麦茎基部,等到麦苗长高,自走式打药机无法下地时,就需要使用无人机进行飞防了。
小麦是夏粮生产的主要作物,稳产丰产,直接影响着14亿人的粮食安全。作为全国最大的小麦产区,河南省小麦常年播种面积约8500万亩,总产量3800万吨,位列全国第一。
当前,正是河南小麦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大面积提升单产的重要阶段,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所小麦品质分子改良团队首席、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勇介绍,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的实施,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是关键,中原研究中心集成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优势力量,从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等研究所引入了12支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工作。2024年,中原研究中心承担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试点任务,在省内选取了6家省级科研和推广单位、14个市级推广单位、24个县级农技推广单位,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涉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等作为核心示范基地,通过与省、市和县级农技推广系统有机结合,密切合作,构建了院地协同、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新模式。
眼见为实的示范田,带动大面积增产
田间观摩会是农技推广的形式之一。张勇介绍,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的集成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拓展基层农技人员的推广能力,并依托体系在小麦播种,越冬、返青、孕穗以及收获等生产管理关键节点,在核心示范基地开展“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的交流、观摩和培训,用田间鲜活的示例,满足技术用户“眼见为实”的现实需求。通过种粮主体、示范户把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完备的农机装备加以完好串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推动技术的转化应用,从而将品种、技术和人才培养进行集成,在基层培育“土专家”。这将极大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让种粮主体和农户受益,提升大面积单产水平,并保障作物品质,从产量和品质两方面支撑国家粮食安全。
姬承利的农田中,种植的主要品种是“中麦578”,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强筋、高产早熟、综合抗病抗逆性好的新品种,也是当前黄淮麦区主要推广种植的品种,他已经种了5年,其间遭遇过秋汛、烂场雨、干旱等自然灾害,但中麦578平均亩产仍然保持在1300斤以上,“我们这里,其他品种一般最高亩产也就在1300斤。”不仅如此,他地里的“中麦578”还是良种,每年产出的小麦销售价格每斤比普麦品种要高出2毛左右,每亩地能多收入200多块钱。
和中原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合作,姬承利学到了很多新的技术,何时补水,何时追肥,怎样喷药防病,使用哪些机械……通过姬承利的高产农田,这些技术也被更多周边的农民学习和使用。
“通过选择科技意识较强,并有种植经验的大户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和宣传,推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病害防控新药剂、新型农机具等新成果应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单产提升目标,是实践证明的有效方法。”张勇说。
中原麦区的新风貌,春雨中的好消息
更广阔的小麦产区中,类似的故事还在不断发生。
和新乡同在豫北的河南濮阳,多个种粮大户和姬承利一样种植“中麦578”等优质品种,采用滴灌、北斗导航播种等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推广到更多农户中。
在豫南的南阳,专家、农技推广人员以及种植户们,正在春天的麦田中查苗情、墒情、病虫害发生情况。在豫东的商丘,900多万亩小麦刚刚迎来春季降水,缓解了初春的干旱,农户也省了一次浇水的钱。
这场降水覆盖华北绝大部分麦区,有的地方甚至对居民出行造成了影响,但对整个产区的小麦来说,这是一场及时雨。
“春雨贵如油。”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介绍,今年初春,河南多地出现了轻微的表层干旱,但这场及时雨,为整个产区的小麦带来了利好消息,“去年冬前播种时,土壤墒情较好,冬小麦顺利越冬,苗情普遍不错,尽管冬季有局部的低温和干旱,但这场雨雪来得很及时,苗情打好了基础,如果后续没有大的自然灾害,那就又是一个好年景。”
新的集成技术体系不断推广应用,大面积的单产提升正在改变着农民种粮的方法和观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提升单产的任务,事实上,单产提升就意味着收益增加,这直接影响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郭天财说。
在更多产区,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也在不断推广新的集成技术,让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成为单产提升、农民收益提高的助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已经成立了多个专家团,如小麦产业专家团、玉米产业专家团等,在过去几年中,各个专家团常年下沉在生产一线,和农民一起,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推广新的农业集成技术,让科学家试验田中的产量,不断普及到更多农民的地里。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相关问答
e星体育平台官网/手机免费版破解版APPv7.4.7-图吧地图
e星体育平台官网但华侨系这个案子,浙江天瑞要持有华侨系公司股权,完全可以直接...普麦收购价1.229元/斤,带票1.235元/斤为避免同业竞争,先导科技承诺未来不新设...